
您的位置 >>首页>政协活动>政协要闻
|
区政协召开海淀区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优化及创新环境配套建设双周协商座谈会
|
2018-07-04
|
6月21日,区政协召开“海淀区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优化及创新环境配套建设”双周协商座谈会。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孟景伟,区政协副主席丁志明,区政协秘书长杨剑飞,有关部门领导以及部分委员和专家出席会议。会议由区政协副主席丁志明主持。 这次双周协商座谈会的主要任务是对“区域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优化及创新环境配套建设研究”政协常委会课题的进一步探索,通过前一段课题调研情况,听取大家意见。 会议首先听取了规土委海淀分局、北部办(大街办)、海淀园等部门关于中关村科学城规划、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与中关村大街高新技术产业空间配置、中关村科学城产业布局结构优化以及高精尖产业在南部的空间配置情况的通报。 会上,文宗瑜、白云飞、王璞、刘永泉、毕淑琴、孙星华、于景珑、齐莉娜等委员和专家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建议。委员和专家发言摘要如下:
产业布局结构优化,要从三个方面谈起:一是横向国内国际比较。中关村的科技创新已经落在了广东、上海之后,广东强调科技创新应用,是围绕现代制造业,围绕中高端制造业。上海主要围绕国家重大制造科技研发。从国际上比较,美国三大科技创新区:西部硅谷,硅谷基本上是原创产品的科技创新;波士顿是基础性的,着眼于未来的,超前的;纽约创新定位于金融科技。通过横向的国际国内比较,找出我们的优势,我们的发力点。二是要解决的问题。海淀产业突出问题:1.劳动力密集型,劳动成本高。2.大企业依赖政策优惠和政府支持生存。3.以商业模式创新替代科技创新。4.产业经济基本上没实体。三是科技创新两个依赖:第一依赖小企业,第二依赖制造业。如果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我们再看产业布局结构优化。一产、二产是创造价值形成利润的实体经济,三产是为一产、二产提供服务的虚拟经济,三产的利润来自于对实体经济利润的分割。海淀区在产业结构优化上一二三产都要关注。第一,农业在产业布局里必须有,而且要依托整个海淀的农业科技院所,大院、大校,依托国内国际农业人才,把农业做“精”。第二,工业。考虑几方面:一是基础研究的应用,二是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实验室。第三,服务业。我认为要改变服务业发展的两个问题:一是劳动密集型;二是商业模式创新。解决这两个问题主要有两个定位:一是现代服务业,而且这个现代服务业必须要和第二产业能够对接,和第二产业的科技创新融合,现在融合最多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里面两者最大的依赖是第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装备支持。这就意味着未来海淀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对第二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够形成引领,引领第二产业科技创新的新成果、新方向。二是金融科技,金融科技是依托金融科技实验室和新的技术应用,来支持金融业如何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专业化细分的金融服务。因此,我认为海淀第二个要发展的就是金融科技,第三产业里金融科技可能是我们很大的一部分。
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孟景伟讲话说,中关村科学城的课题是十届政协确定的一项重点研究课题,区委区政府对政协牵头的课题高度重视,这一课题事关海淀未来“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发展的定位、思路以及具体的措施安排。听了各位委员发表的意见,深受启发。 他指出,从产业定位来讲,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优化首先得从定位上来说。中关村科学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市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建设的实施方案》,“三城一区”聚焦中关村科学城,所以中关村科学城未来发展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要体现创新、引领、示范作用;从产业结构来讲,一产融合、二产做强、三产做优;从产业空间来讲,要形成“一轴一廊一带、两极多点多组团”的空间布局;从产业组织来讲,是区政府相关部门推进产业培育,促进产业发展。要抓两头:一头要为中小微企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一头抓重点企业,为他们提供资源对接和所需服务;从产业环境来讲,一是抓营商环境。二是从政府服务工作的体系来讲,要求各个街镇都设立服务主体办公室,下一步要建立服务经济的工作平台和工作网络,使各个街镇对辖区内的企业发展、经济情况要有所了解。三是政府要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在政府政务工程以及实验发展中的应用。 他强调,课题调研工作一定要加强和政府各部门的工作衔接,要与已有规划和已经形成的结论相衔接,结合分区规划做好调研,提升调研效果。 (城环委办公室) |